【创全有我|思想引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栏】缪煜清: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学习二十大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3-02-24 浏览次数:6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中心思想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如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新时期、新时代,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人文道德、现代科学相结合,将为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含义,推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绽放新枝。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一直深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把家国情怀融入到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之中,成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在新时期、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重塑中国人的道德和精神体系,这是在数千年来滋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系上的一次升华,是一次文化的复兴和重生!这次结合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道德和精神体系,成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量,在此基础上,中国有望发展为一个经济发达、政治高效、科技领先、文化先进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发达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道德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的是观察天地万物,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智慧,然后用于个人品德的塑造,这是由外而内的过程;由个人品德的塑造再逐级上升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是中国文化最具魅力和价值的地方,把获得知识和品德塑造、家国情怀紧密关联。而这也是西方现代科技发展的缺陷所在,科学与人文道德的割裂将不可避免造成现代科技的滥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古人观察天地运行,周而复始,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观察节气物候,效仿梅兰竹菊,塑造美好高尚的道德品格;观察阳光普照,品物流形,甘露时雨,不私一物,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立足本职工作,我们将在当前开展的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活动中,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赋予其新时代的品德塑造和家国教育功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现代科学主要起源于欧美国家,很多人认为欧美发达国家代表着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对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反而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科技与工程实践,以及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不了解当前国家科技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不了解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民族复兴、国家复兴的伟大时期,对国家自信、文化自信认识不够深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参与感和使命感有待提升。实际上,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但也具有丰富的科学思想与实践。中国人认识世界,形成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具有一定深度的中国智慧;中国人制造工具、器物,奇思妙想、美轮美奂,体现了古人改造世界,欣赏万物的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法天象地的理念具有整体论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对今天的学科发展、科技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际上,这个世界本身是整体存在的,并不是按照学科而分别存在的。学科的划分是为了学习的方便,结果这种方便常常成为学科隔离的障碍。正如过河弃舟,大步向前,学科划分也是如此,最终还是要回到整体,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以笔者所从事的化学专业来说,化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也不是一个晦涩的专业学科,她植根于我们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处处都是化学;她和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密不可分,是材料、能源、环境、冶金、机械等许多学科或技术的重要支撑;化学不是孤立发展的,她伴随着整个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甚至伴随着整个文化或文明的进程而发展。要认识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只有打破学科界限才有更开阔的视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智慧,实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紧密结合,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科学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作者系威尼斯886699材化学院副院长)

转自:强国号

来源:威尼斯886699

链接:【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专栏】缪煜清: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学习二十大心得体会